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,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°的刚性轨道运动的运输设备。也有台阶式,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,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。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。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,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°的刚性导轨之间。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。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,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。按速度可分低速电梯(4米/秒以下)、快速电梯4~12米/秒)和高速电梯(12米/秒以上)。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液压电梯,至今仍在低层建筑物上应用。1852年,美国的E.G.奥蒂斯研制出钢丝绳提升的升降机。80年代,驱动装置有进一步改进,如电动机通过蜗杆传动带动缠绕卷筒、采用平衡重等。19世纪末,采用了摩擦轮传动,大大增加电梯的提升高度。
应用技术
1、全数字识别乘客技术(所有乘客进入电梯前进行识别,其中包括眼球识别、指纹识别)
2、数字智能型控制技术(通过乘客识别系统或者IC卡以及数码监控设备,拒绝外来人员进入)
3、第四代无机房电梯技术(主机必须与导轨和轿厢分离,完全没有共振共鸣,速度可以达到2.0M/S以上,可以使用在30层以上。)
4、双向保护技术(双向钳、双向限速器,在欧洲必须使用,中国正在被普遍使用)
5、快速安装技术(改变过去的电梯安装方法,能够快速组装)
6、节能技术(采用节能技术,使电梯更节约能源)
7、数字监控技术(完全采用计算机进行电梯监控与控制)
8、无线远程控制及报警装置(当电梯产生故障时,电梯可以通过无线装置给手机发送故障信息,并通过手机发送信号对电梯进行简单控制。)
主参数
主参数指额定载荷和额定速度。
额定载荷Q(kg)是制造电梯所依据的载荷或卖方保证正常运行的载荷。
额定速度v(m/s)是制造电梯所依据的并由卖方保证正常运动的轿厢速度。
工作原理
曳引绳两端分别连着轿厢和对重,缠绕在曳引轮和导向轮上,曳引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变速后带动曳引轮转动,靠曳引绳与曳引轮摩擦产生的牵引力,实现轿厢和对重的升降运动,达到运输目的。
1853年,在纽约水晶宫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,美国人伊莱沙·格雷夫斯·奥的斯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发明。他站在装满货物的升降梯平台上,命令助手将平台拉升到观众都能看得到的高度,然后发出信号,令助手用利斧砍断了升降梯的提拉缆绳。令人惊讶的是,升降梯并没有坠毁,而是牢牢地固定在半空中——奥的斯先明的升降梯装置发挥了作用。“一切,先生们。”站在升降梯平台上的奥的斯先生向周围观看的人们挥手致意。谁也不会想到,这就是人类历史上部升降梯。